小学生

经过此前长达六年的训练,孩子到了小学阶段,不但具备了良好的语言基础,而且已经养成了良好习惯 ---能够每天在固定的时段独自与“外教”([计算机+助手])进行互动交流。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还不是很紧张, 仍然采取固定的时间段---每天晚上30到45分钟。此阶段的英语学习只是进一步地扩展、提高而已,孩子会越来越感到轻松自如。 就如同会说母语的学生在学语文一样,这与不会说话就开始学语文的学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此阶段中老师的角色可完全有[计算机+助手]所取代,家长只需设法获取足够的、合适的、音频、视频材料,做好“后勤保障”即可。 英语材料的涵盖范围要逐渐加大,适当增加少量英文电影、新闻、歌曲、演讲等内容,但总体上依然分为两种: “泛听材料”和“精听材料”。原则依然是泛听的材料要尽量的泛,精听的材料要尽量的精,而且依然保持二比八的比例,即以精为主。 所有的材料应是“循序渐进的”,材料的音频应是英/美(native speaker)录制的,最好不要带中文注释。 对于那些不可避免的带有中文注释材料,在学习时尽量把注释遮住,避免养成看中文注释的习惯。 无论是精听还是泛听一定要做到“直接理解”,即做到“音-意”或“音-形-意”的高度统一, 当听到英语的声音或看到英文的词、句时大脑中直接呈现的就是其意思。一定要杜绝在其中间插进“翻译成汉语”习惯, 对于精听材料依然是每一个句子都要求“听-->模仿”,“听-->模仿”....直至流畅自如、语音语调保持一致, 然后将整个句子写下来,确保句子的大小写、标点符号和原文保持一致---以达到听、说、读、写“四会”之目的, 而且一点不允许错。按此步骤,先是单句重复,再是段落重复,最后是整篇重复,照此往复,直至流畅自如、语音语调一致, 把整个段落、整篇文章写下来,确保大小写、标点符号和原文一点不差。本阶段主要注意如下问题:

一、不要背单词

对于所有的精听材料都要求用同一方式:先是句子“听-->模仿(读)”, “听-->模仿(读)”....直至流畅自如、语音语调保持一致, 然后将整个句子写下来,确保句子的大小写、标点符号和原文保持一致;再是整段,最后是整篇文章。 照此,最后要能对整篇文章流畅自如、语音语调和原声保持一致地默诵,并且保持大小写、标点符号和原文一致地默写下来。 相信学生对每个单词、句子,尤其是整篇文章的意思定能准确地把握。如遇特殊情况确实不能理解,可查一下字典, 但还是尽量在“听-->模仿(读)-->写”的重复过程中结合上下文去理解,这样才能真正的理解、形成语感,今后会用,不容易忘。 其实,除某些特定词汇外,大部分的英文单词只有在特定的句子中,甚至于只有与上下文相关联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其确切的意思。 所以,单独“背单词”不仅是影响语感的形成,容易记混、忘记,对大多数的单词也是没有意义的,而且还会挫败孩子学英语的兴趣。

二、如何看待语法?

英语语法是人们研究总结出来的一系列英语语言规律, 了解这些规律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少犯错误是大有助益的。但是绝不能过度,过分注重语法是阻碍培养语感、直接理解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那究竟如何对待语法呢?我们采取的策略是,要让孩子在本阶段的学习中“知道”一些基本的语法概念就足以 ---比如十大词类,五种基本句型,时态和语态,非谓语动词等等。 可以集中一两次给孩子介绍一下,并用几张纸或小本把这些基本概念做成几张表, 必要时可与学到的句型对照一下以便加深印象,到此为止!

绝不能养成先用语法分析句子,把每个语法成分的意思用汉语标出, 最后再按照汉语意思将整个句子串接成汉语的习惯。一旦养成这种习惯,就会进入一个“怪圈”,终生难以逃脱! 这样的事例太多了。记得我曾经让一位某重点大学毕业的硕士生看一段英文文章(当然是属于他本专业之内的内容),难度并不大、 所有的单词都认识,也能勉强磕磕巴巴地用其特有的怪调读下来,可读完后却不知道什么意思。 接下来,他很认真地用笔先是把每个句子的句子成分都用特殊的符号标出、注上汉字、串成汉语,最后再将整个段落汉语串接起来。 天哪,终于明白这段话的意思了!我仿佛感觉到,他所学的并不是英语这门语言, 而是用他那聪明的大脑强行记下的一些用英文字符来代表汉语意思的“助记符”。 而这些助记符又必须用特定的“公式”(语法规则)串在一起才能表示汉语的意思。再说了,任何一个“公式”(语法规则)都不是万能的, 都有n个例外;大部分的英文单词都有m个不同的意思;单就这“n乘以m”个不确定性来说,即便是单词记得再牢、“公式”用的再熟, 最后拼接到一起的准确度又有多高呢?所以,在此再次强调,对于基本的语法规则只要求“知道”, 真正的理解是在“听-->模仿(读)-->写”的重复过程中实现的,这样才能实现“英-英”的直接理解,才能真正形成语感, 才能做到“音-形-意”高度融合。

三、本阶段的目标

在整个小学阶段孩子的语言接受能力最强,再加上前一阶段打下的良好基础,养成的良好习惯, 又有一个专门的“外教”(计算机+助手)忠实的陪伴在身边,孩子的进步之快会远远超出预期的 ---起码当时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起初的本意是让孩子在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段,用计算机做“外教”,让孩子把嘴和舌头练好, 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就够了。没想到进入小学阶段后进步如此的快,以至于我寻求材料的速度都跟不上她学的速度。 记得当时在高校内最流行的听力材料《走遍美国》,孩子只用了三个月就能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而且模仿的很像。 几年间我反复地跑遍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各大书店和音像店, 几乎搞到了当时在中国能够找到的所有带有‘Native speaker’录音的媒体材料。每天晚上点到八点到八点半(因为当时这段时间是新闻联播的时间,电视节目没有吸引力) 孩子就跟着“外教”(计算机+助手),材料的内容唱,就跟着唱;材料的内容跳就跟着跳,“玩”的不亦乐乎! 更加之当时的家用计算机本身就是个新鲜玩意,所以孩子玩的兴趣很高。如有亲朋来访,用英语模仿一段或唱个英文歌曲, 在一片夸赞声中更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到小学毕业时,孩子的英语综合能力已远超当时的高中水平; 曾经直接到某高校英语专业的口语课堂听过课,老师评价“不亚于一般水平”;在参加当时的《CCTV希望英语风采大赛》中顺利进入全国总决赛,并获奖。 这只是在当年受限条件下的一个实例。而如今计算机如此普及、网络如此发达,几乎可以轻易获得任何想要的英语视听材料, 即使再保守一点说,到小学毕业时英语的综合能力也应达到或超过当地重点高中毕业生的平均水平。 当然,就英语的听说表达能力来讲肯定是一般高中生所没法比的。道理很简单,同样是十几年的时间, 我们强调的是,在有“外教”(计算机+助手)单独一对一的陪同下,每天30到45分钟的“训练”。 在学校呢?首先,所有的英语老师不可能都是“native speaker”,所以语音质量就不行;再者,即便是老师都是“native speaker”, 每个班有几十名学生,莫说一节课了,就是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又能分摊到多少时间单独练呢?那十年加起来呢?再往多了算也不可能跟上上述一年的!

----再次强调,英语是一门语言、一门技能;就像游泳、骑车一样,是“练”会的!